从路灯到智慧灯杆,路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普通路灯、文化路灯和智慧灯杆,发展至今,不仅是对科技发展的见证,还是市场需求的产物,也是智慧城市的投射。
“多杆合一”的智慧灯杆,集多种功能于一身,减轻占地空间的压力,为城市服务提供更多可能性。然而,在智慧灯杆不断推进的过程中,越来越多的问题随之而来。比如:建设成本高、数据采集效率低等。这时,不禁有人提出疑问:智慧灯杆,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?
首先,我们来看真需求如何体现。智慧灯杆在发展初期,也只是做到了“灯联网”,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,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普遍走向信息化、智能化,“灯联网”才逐步升级为智慧灯杆,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。
真需求
智慧灯杆将照明灯、监控系统、充电桩等集中在一根杆上,实现“多杆合一”,节约土地空间资源,省去多个基础载体,对城市整体形象起到助推作用;
通过远距离无线电控制路灯,兼具多种通信方案,无缝接入传感设备,统一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分析,从而打破组网和应用受限、信息数据孤岛;
相较于传统路灯的人工巡检运维,智慧灯杆支持远程线上管控设备,大大地减少了人工运维成本;
除上述功能外,智慧灯杆还能产生实时的经济效益。例如:通过商业广告投放、提供监控摄像数据给相关部门和充电桩充电等方式都可以实现营收。
伪需求
智慧灯杆建造成本非常高,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厂商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;
智慧灯杆搭载众多终端设备,这些设备大都要全天运行,这对设备自身安全有更高的要求,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经济支持;
运行过程中,智慧灯杆需采集大量数据到后台分析,无可避免地增加带宽和后端服务器的压力。
目前,智慧灯杆故障反馈不及时、后期运维成本高、数据采集效率低等问题屡见不鲜。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智慧灯杆不够“智慧”,而以往的“多杆”也能满足需求,所以有人质疑智慧灯杆是伪需求。
从当前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方向来看,智慧灯杆在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上发挥着积极作用,也就是说,大环境下,智慧灯杆是真需求。
正是由于看到市场对智慧灯杆的需求,越来越多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。